去读读

免费在线阅读网

去读读 > 科普学习 > 只管去做

培养习惯的燃料

书籍名:《只管去做》    作者:邹小强
    《只管去做》章节:培养习惯的燃料,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。!



“原来习惯是这么一回事啊!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培养习惯的,一定有些方法吧?”小强说着,平静地、缓缓地给老付的杯子里添了茶水。

“当然啦,我制作培养习惯的计划就像开车出去玩一样。”老付又倒掉已经凉了的茶水,重新开始冲泡。小强暗暗观察老付泡茶的过程。

“开车出去玩?”

“对,回想一下你开车出去玩的过程。首先,你上车之后得确认下汽油够不够吧?然后,你会进入一个启动仪式:屁股在座椅上左右晃晃让自己坐得更舒服,然后打开广播或者CD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或音乐,调整后视镜,打火,挂挡,松手刹……”

“确实是这样!我还会按下中控锁,把车门锁住。”

“出发之前还需要知道这趟出行的路线图。这幅路线图可能是在你脑袋里,也有可能是在导航里。”

“我现在出门基本靠导航,路线太复杂,根本记不住。”

“在你开车的过程中,里程表、油表、速度表,随时都在记录着车辆运行的信息,并且给你反馈。根据这些反馈你可以决定要不要加油,开慢点还是开快点。”

“嗯嗯,确实是这样。但这和培养习惯有什么关系?”

“培养习惯的老办法是:做计划、设置循环提醒、下载打卡软件、找群同伴……这些方法根本没办法帮助你养成习惯,只是监督你养成习惯而已。对特别自律的人来说就够了,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说非常不够。

“我首先会找出自己真正想养成的习惯,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到一时的冲动上。比如说有些人培养习惯的过程是这样的:突然觉得心情不好——做点什么吧——看别人都在跑步——那我也开始跑步吧——这下心情好多啦——特别喜欢这种充满希望、积极向上的感觉——跑步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——临时有事或者下雨跑不成——那就不去了吧——过了好久,突然发现,已经好久没有跑步了——哎呀,我怎么总是三分钟热度呀——瞬间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——干点什么吧——有人健身一个月就练出马甲线——那我也去健身好啦……这看着是在培养习惯,其实他内心深处只是想逃避生活的无聊而已。”

“我就是这种类型,哈哈。不过我真的也想找出真正想养成的习惯,但不知道怎么找啊!”

“培养习惯的燃料有两个,一个是热情,一个是痛苦。”

“热情和痛苦,什么意思?”

“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有热情?”

“这个……你问住我了,好像没有,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应该做、必须做的。”

“我最有热情的事情是打篮球。我因为打篮球受过无数次伤。你看我的十个手指关节都是变形的,这是指头戳到篮球上的结果。脚踝也扭过七八次,每一次我都痛得在地上打滚。我的嘴唇有一次被人肘击撕裂,缝了13针,但养好伤以后都会立刻回到球场。一旦决定下午打篮球,我就会不停地盼望着那个时刻的到来。如果因为下雨而让计划泡汤,我会特别沮丧。说起来有点谈恋爱的感觉啊。不管怎么样,我根本不需要培养打篮球的习惯,因为每天都渴望着去打篮球。”

“那你的这种热情是从哪里来的呢?”

“这是一个好问题。首先打篮球对我来说是一种内心的需要,为什么这么说?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,但其实一直是被父母否定和压制的,即使在青春期,都没做过什么叛逆的事情。在篮球场上就不同了,上了球场之后我没有任何的束缚,怎么表现完全由我自己决定,这让我感觉到很自由。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让我的侵略性尽情释放,一旦有了好的表现就立刻会被伙伴们看到,他们会鼓掌赞赏。这种被看到、被肯定的感觉也满足了我内心的需要,慢慢地我也找到了自己在球队中的位置。我不是明星球员,但明星球员都喜欢跟我组队,因为我会分享球,积极跑动,擅长空切和抢断。

“然后我还赋予打篮球这种运动更深的意义,我把它当作一种修炼。所谓借假修真,我们不一定要从众地去冥想、辟谷、禅七。我在打篮球的过程中会留意自己的状态,如果觉察到有点紧绷了,就让自己放松下来;如果觉察到着急了,就让自己平静下来。甚至投篮的时候我会想象另一个自己在看着我投篮,以此觉察我的投篮动作是否自然。

“我想,我对打篮球的热情就来自这两点,内心的需要,赋予更深的意义。”

“所以,我对一件事情越有热情,越是容易养成习惯,是吗?”

“是的,这是一种燃料。另一种燃料截然相反,是痛苦。我原来是一个胖子,至少比现在重20斤,我没觉得胖一点有什么问题。直到有一次,我女儿的学校开运动会,有一个项目是‘两人三脚’跑步,就是那种把两个人的一只脚绑在一起,然后往前跑的项目。发令枪响了以后,我努力地和女儿一起往前跑,但我实在是太笨拙了,自己都能感觉到从双下巴到肚子上的肉在剧烈地上下晃动,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哄笑。更难堪的是,快到终点的时候我眼前突然一黑,狠狠地摔了一跤,也带倒了我的女儿,看台上的笑声更响了。那天运动会结束回家的时候,我女儿对我说:‘最近你别来接我放学了。’你能感受到我当时内心的痛苦吗?于是我带着这份痛苦,制订了减肥计划,用了3个月的时间,减掉了20斤,再也没有反弹过。”

“你还有这样的故事啊,我觉得你现在的状态就特别好。那回到一开始的话题,我要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养成的习惯呢?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法?”

“我们可以这样试试,你现在都想培养哪些习惯?”

“我想每天跑步5千米,想每天阅读40分钟,还想每天自己做早饭。”

“这是所有的吗?我们做选择都是靠理性的,直觉和感性只会提供选项。比如说,到商场买衣服,感性会觉得这个漂亮、那个好看,提供了很多选项。如果只能买一件的话,理性就发挥作用了,通过比较、分析,决定买哪一件。好,那我们用理性来做决定吧。我画一个表给你,左边三行是你要养成的习惯,然后三列分别是痛苦、热情和时机:

•  痛苦:做这件事解决我哪个痛苦?那个痛苦有多深?非常深就打10分,根本没有就打0分;

•  热情: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?有多强烈?非常强烈就打10分,根本没有就打0分;

•  时机:眼下适合不适合做这件事,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差,不太适合开始培养给自己做早饭的习惯。特别适合就打10分,特别不适合就打0分。

“打完分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想养成的习惯是哪个了。”

“这个有意思,我来试试……每天跑步5千米,我喜欢运动,但从来没试过坚持跑步。我身边跑步的朋友挺多,所以这算是种尝试吧,目前热情并不高,7分。跑步解决我哪个痛苦……好像我并不是为了解决什么痛苦而要跑步的,我现在健康保持得不错,4分。时机倒是挺好,我生活比较规律,每天晚上都有时间去跑步,现在虽然比较冷,别人都觉得天冷不适合跑步,我反而觉得如果天冷都能把跑步坚持下来,那这正是我想养成的习惯,所以时机是8分。

“每天阅读40分钟,我是非常喜欢读书的,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愉悦让我上瘾,热情8分。至于痛苦嘛……我现在在咱们公司做了个读书会,定期要分享读书心得,阅读可以解决我没有分享素材的痛苦,这个痛苦不太深,毕竟我也有些积累,7分吧。时机也不错,原来开车上班没办法看书,现在地铁通了,可以在地铁上看书,时机8分吧。

“每天自己做早饭,现在看我写下的这个习惯突然有点想笑,因为这是注定会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习惯,我对做早饭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。那天看了篇朋友圈里的文章,有人每天早晨做不同的早饭,真的好羡慕那种生活方式,于是我就想培养这个习惯,热情4分。现在买早饭吃也没什么不好,痛苦4分。谈不上什么时机,3分。”

“好的,现在你横向把每个习惯的得分加起来,就能找到你最想养成的那个习惯了。”

“每天跑步5千米,19分,阅读40分钟,23分,自己做早饭,11分。原来我最想养成的习惯是每天阅读40分钟啊!老付,我觉得这办法挺好的!我陷入选择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办法,简单实用!”

“是啊,这个表格就是把你内心真正的想法投射和量化出来,比较靠谱。同时调动你的理性思维,这样更容易做出选择。我们算算砍掉两个习惯之后节省下来多少时间吧。

“每天跑步5千米,一般要半小时吧,加上前期准备和后期收拾,按40分钟算;每天自己做早饭,花费时间也差不多,按40分钟算。这将近一个半小时可是工作之余完全属于自己的宝贵时间啊。每天工作8小时,睡觉8小时,也就剩下8小时属于自己。换句话说,砍掉两个习惯之后,属于自己的时间增加了大约四分之一,这些时间用来发呆、散步、旅行、聚会,那你的幸福感可是噌噌噌地提高啊!”

“哎呀,我突然领悟到,时间管理真的不是在做加法,而是在做减法!”

“是的,找到自己真正想养成的习惯之后,接下来要做什么呢?”

“开车前的启动仪式?”

“嗯,仪式其实特别重要,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。仪式的例子很多:佛教里的仪式,比如念经、焚香、唱诵;睡觉前的仪式,比如刷牙、洗脸、泡脚、看书、睡觉;篮球运动员罚篮时的固定动作,比如科比罚篮每次都先低头运几下球,然后把球旋转着抛起来,手在球衣上擦擦汗,然后长呼一口气,开始罚篮。

“我最喜欢的一个仪式是我女儿幼儿园的喝水仪式。你知道让小朋友喝水一直都是家长和老师头疼的事情,因为小朋友通常都会玩得很高兴,根本顾不上喝水。可是喝水对他们来说又很重要,怎么办呢?幼儿园的做法是每天规定了四个喝水时间,早晨9点、中午11点、下午2点、下午4点。每到喝水时间就会有老师走到钢琴旁,边弹边唱:‘我是小小水杯在等待——等待大家——来——喝——水……’唱完之后所有的小朋友都轰的一下围过来喝水,喝完后又轰的一下散回去玩游戏了。每天四个喝水时间,就是仪式,弹钢琴唱歌就是仪式感。”

“哇,你的嗓音原来这么有魅力啊!我还想问一下,为什么这个仪式就能让孩子们去做对他们很重要,但是又顾不上去做的事情呢?我想养成好习惯也是这样的,这些习惯对我来说很重要,但是平时又总是顾不上。”

“原因有三点:第一,仪式让弹性时间变为硬性时间。你有没有这种感觉,如果下午下班后要和女朋友看电影,并且已经买好了电影票,那天的工作效率会特别高!”

“有!有!有!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“如果你下班之后没有什么特别要做的事情,就意味着下班之后的时间就是弹性时间,做什么都可以。所以你会觉得时间还有很多,工作就慢慢干呗,效率就低了。但如果你下班之后要跟女朋友看电影,而且已经买了电影票,那么这段时间相当于已经预支出去了,是硬性时间。所以你会觉得‘必须要5点按时下班’,有了这种紧迫感,自然效率就提高很多。你过去培养习惯的时间可能都是弹性的,也就是说下班之后有时间了就读书,所以一般都是没时间。如果建立了培养习惯的仪式,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每天培养习惯的时间预支出去了,‘我一定要在这段时间里读书’,这样一切都会为这段时间让路。

“第二,仪式让人不假思索。有时候我们行动力差的重要原因是想得太多了!比如说早晨刚到公司根本进入不了工作状态,一会儿想着今天这么多事情就烦,一会儿又想看看微信,一会儿胡思乱想半天。我的做法是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上班仪式,每天到公司我都有个固定流程:打开电脑——去倒杯水——活动一下身体——把待办事项清单摆在左边——右边放一个本子随时记录想法——设置一个25分钟倒计时——开始工作……我发现我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。

“第三,仪式给人神圣感。记得第一次打禅七的时候,我是抱着体验一下、玩玩的态度去的。可一到寺院里,我就被各种标语、戒律、焚香、唱诵、打坐感染,很快就无比投入地参与进去了。人其实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,比如说你会在安静的电梯里大声唱歌吗?不会吧!所以,仪式让我们的习惯拥有硬性时间,让我们减少杂念,还用神圣感来保护培养习惯的时间,你说仪式重要不重要!”

“确实重要啊,我算是成功被你洗脑……那么我该怎么建立培养习惯的仪式呢?”

“我的做法是做一张习惯培养卡片,喏,我这里有一张,你看看。”说着,老付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翻到习惯卡片那一页,递给小强。

“为了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,我吃完晚饭后,原来是看书、看电视,现在是要走一万步。如果连续21天每天走一万步,习惯就算培养成功,我会奖励自己一件礼物。如果因为加班回家晚了,那么走不够一万步没关系,也一定要下楼走一圈。如果我有点想放弃了,那么我把自己想要放弃的想法发到朋友圈,借助伙伴的力量坚持下去。

“你觉得这个习惯卡片怎么样?”

“看上去和你刚说的那本书里提到的习惯回路有点像啊。‘为了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’,应该就是心里的渴求吧,也算是你培养这个习惯的初心。”

“你悟性很高,没错,这就是我的初心。当我遇到瓶颈期想要放弃的时候,我会核对一下那份初心还在不在,还能不能打动自己,通常这时候我就会重新振作。你继续说。”

“‘吃完晚饭后’,这就是暗示吧?或者叫触发点。‘原来是看书、看电视,现在是要走一万步’,这是惯常行为的改变。这对我很有启发,我原来光想着培养新习惯,没注意过培养新习惯的同时也在替换旧习惯。那么‘如果培养习惯成功,我会奖励自己礼物,这算是奖赏吗?”

“这个其实不算奖赏,算是培养习惯成功之后的一种庆祝吧!我的重点不是这个,如果我让你‘每天走一万步’,你听了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?”

“嗯……让我体会一下,我有种遥遥无期的感觉,而且只有开始没有结束,更像是一种惩罚。”

“是的,所以我会给自己画条终点线,定义怎么才算成功养成习惯。说真的,这‘连续21天’很有挑战性,因为中间有一天没有走就得重新开始计数呢。闯过终点线之后,我就会庆祝一下,然后开始培养下一个习惯。”

“那万一‘每天走一万步’这个习惯又消失了呢?”

“我很理解你有这样的担心,我当初也是这样。不过现在我对培养习惯的态度是‘自生自灭’,习惯一旦养成,不会那么容易消失的。就像刚才给你画的那个图,滚石从山顶上滚下去,拦都拦不住,这就是自生。自灭的意思是,我们总要学会放手的,不能因为怕养成的习惯消失了就对它过度关注,捧在手里怕掉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。只要培养习惯达到了我定义的成功标准,我就会把它放开,让它自己运行,而我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培养下一个好习惯上。否则如果我一直留恋这个习惯,会失去培养其他习惯的机会。”

“这算不算三分钟热度呢?看上去都是一种放弃。”

“孩子小的时候不管不顾和孩子长大之后放手让他去闯,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。三分钟热度是没有达到成功的目标,就放弃了,而这个是达到成功的目标之后才放手。”

“哎呀,你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。每次我要培养习惯的时候压力都很大,像要承担一辈子的责任,背着好大一块石头的感觉,你这么一说我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了。‘如果因为加班回家晚了,那么走不够一万步没关系,也一定要下楼走一圈’,这个好像跟培养习惯的那个回路对应不上,像是你预估到一些突发状况,并且写了对应的应对办法,是这样吗?”

“没错,你回忆一下你通常什么时候开始放弃培养习惯的?”

“嗯,拿我背单词来说,某一天突然忘记背的时候,就泄气了。第二天、第三天就都不会背,最后就放弃了。还有就是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,比如说实在太忙,没有时间背单词,然后就放弃了……对了,还有一种情况是坚持不下去,阻力太大,就直接放弃了。”

“有没有发现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:出现让你措手不及、没有任何准备的状况,就容易放弃。”

“哎呀,好像是的!”

“你想象一下,有一天你加班到很晚,然后走路回家,周围很黑,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。就在走过一个转角的时候,突然有人戴着僵尸面具跳出来,大喊一声‘啊!’,你是不是会被吓一大跳?”

“估计会被吓死吧……”

“那我们重来一次,仍然是加班到很晚,然后走路回家,周围很黑,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。跟上次不同的是,你已经提前知道有个朋友在那里藏着,想要玩个恶作剧吓唬你,这时候你走过那个转角,突然有人戴着僵尸面具跳出来,大喊一声‘啊!’,你还会被吓到吗?”

“哈哈,这次肯定不会啦,都已经知道他要吓我,还有什么好怕的。或许我将计就计在他刚跳出来的时候,抢在他之前‘啊!’一声,他反而吓个半死。”

“没错,培养习惯也是一样。当我们已经预想到阻碍,并且还写出了应对方式之后,就像是已经提前知道了会发生什么。当这件事真的发生时,就不会慌张,也不会轻易放弃了。所以习惯培养卡片的这个部分,是把能预想到的所有阻碍都用‘如果……那么……’的方式写出来。”

“好的,知道了!过去经常听到有人说,特别有故事、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,内心都会比较平静,今天我有了新的理解。对了,那这个习惯培养卡片要经常去看吗?”

“是的,最好放在比较醒目、随时能看到的地方。我的做法是把它写在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最后面,从后往前一翻,就能翻到了。你也可以把它做得精美一点,过个塑,然后放到钱包里。这个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。”

“放钱包里是个好主意,我回去试试!”然后小强问,“能让我试试泡茶吗?”

“可以啊!”说着,小强和老付交换了位置。小强试着按照刚才记下的流程一步一步地冲泡,虽然动作还有点笨拙,但总算是完成了整个泡茶的过程。给老付的杯子里添好新茶之后,小强接着问:

“写好习惯培养卡片,也就是建立好启动仪式之后,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?”